当前位置:首页> 品牌风采

《读者》: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本报记者 张莉

  在大多数人的成长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与《读者》亲密接触的经历。提到《读者》,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亲近生活。它因多年来一贯倡导人文关怀而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正如《读者》主编彭长城先生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唐瑞德先生对话时唐瑞德所说的:“《读者》之所以受人欢迎,我想是它帮助了人们生活。”

  关注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追求并坚守人性化理念和文化内涵,是《读者》的一贯追求。在8月22日兰州举行的“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做大《读者》”论坛上,《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彭长城揭示了《读者》打造文化品牌背后的故事。

  彭长城表示,“世界缤纷多彩,但人性是互通的,人性中的真、善、美就是连通《读者》与读者的共通语言。”正是秉承了这种人文精神,《读者》从兰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今,创刊25年的《读者》已成为发行量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期刊。今年4月,《读者》月发行量更是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3万册,《读者》站在了新的制高点,其已经成为中国几代人的心灵读本。

  把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起来成为《读者》对杂志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彭长城表示,“社会不断进步,总有少部分人走在前列,他们代表着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但大众阶层对精英文化有一个接受和认同的过程。《读者》起到了传播和引导到作用。它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有儒雅性也不乏小子情调,充分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特征。”

  “立足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文化。先进性、包容性、开放性,这是《读者》所坚持的文化法则。”彭长城表示,《读者》做的是文化产业,打的也是文化牌,正是有了这么多年积淀、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富有特色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内涵,《读者》才能成就并不断壮大它的产业之路。

  作为一本“身边的杂志”,《读者》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既因为杂志本身所坚持的人性化理念及文化内涵和具有很高的质量,也得益于在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上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

  在报刊杂志亭,随处都能发现《读者》的身影,这正是《读者》成熟广泛的营销网络在发挥作用。据了解,目前《读者》已经在全国14个印刷点同时印刷上市,只要想到《读者》就能便捷地购买到。同时,其平民化的优质低价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64个双色页,20个彩色页,售价仅为3元钱。

  此外,人性化的编、印、发管理模式,公益营销策略,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广,个性化的发行和促销模式也为《读者》的品牌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期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在网络数字出版的挑战下,《读者》应该调动力量、加大投入,打造好主刊;坚持自己的定位,咬住自己的核心读者不放;坚持人文精神开发,探讨弘扬人文精神新的途径;同时,规范文摘出版,走出文摘单一出版的囹圄。

  记者了解到,《读者》除了主刊之外,同时推出乡村版、维文版、盲文版、繁体版、原创版等系列杂志及媒体光盘、明信片等相关文化产品,努力挖掘、开发品牌的所有价值链。如今,这个宣扬真、善、美的“中国期刊第一品牌”正在文化品牌的产业大道上继续前行。

发表评论:笔名 查看用户评论
查看用户评论 评】

推荐文章: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网站管理:商务部信息化司
技术支持: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ICPBEI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4093号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86-10-51651200-608   传真:86-10-65599340
邮箱:商务部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