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东北振兴品牌行> 报道集萃

中国工业报:电力设备企业还需努力打造品牌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中国工业报记者 明贵栋

  黑龙江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是贡献卓著的老工业基地,而发电和输变电制造业则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哈尔滨“三大动力”在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和国家一大批重点电站建设项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9月18日,在“动力之乡”哈尔滨市召开的发电和输变电制造业品牌发展论坛上,汇聚了我国电力设备领域的三大集团以及西电集团、特变电工、天威集团、许继电气等一批电器设备领域的知名企业。

  商务部机电与科技产业司司长王琴华代表商务部作了主题发言。她指出,我国电器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发电设备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同样捷报频传,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随着电力设备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在保持低制造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其技术水平在某些领域也逐渐具备了与国际知名电力设备厂商相抗衡的实力,设备出口类型也由中小型热电联产和自备电站机组过渡到成套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核电机组及燃气轮发电机组。目前,我国电力装备已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是主要目标市场,我国电力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开始显现,逐渐成为了国际电力市场的一支新兵。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我国电器工业实现总产值1076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9.38%;利润总额599亿元,同比增长32.57%,新产品产值1434亿元,同比增加43.25%,新产品产值增幅连续三年保持超过40%的高速增长,增速居整个机械行业之首。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仅用了2~3年的时间,就逐步掌握了一些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国产化。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西北、东北两大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以及一批具有相当规模、水平和实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群组成的技术开发与制造体系,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设计和大型成套电力装备制造能力。其中,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大型循环流化床等新型发电技术代表了世界电力工业的最高水平。

                  A、现实篇

  推进自主品牌建设须下大力气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差距。”王琴华意味深长地指出。目前,我国电力装机产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水电设备装机产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是世界公认的电站设备制造大国。但是我国电力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尚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国,但远非设备出口强国。我国的设备研发能力,如集成技术、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资金实力、规模、管理及产品性能、质量上均有差距,尤其在满足节能降耗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同时,国内电力设备企业出口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竞争力不强。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产品需求和激烈的竞争形势,王琴华强调说,我国发电制造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研究和掌握核心技术,着力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杨启明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要求。但在抽水蓄能水电机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洁净煤燃烧技术、大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大型空冷电站技术以及核电技术领域,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制造、运营体系。因此,提高500千伏交直流成套输变电设备国产化水平,750千伏及以上特高压输变电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仍是我国电力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外资垂涎中国发电设备市场

  杨启明介绍说,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增加,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预计中国电力行业未来几年有望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速,远远超过了世界3%的平均水平。2010~2020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7.5亿千瓦和10亿千瓦左右,同时电网容量及电压等级将进一步提高,电力行业投资也会相应增加。未来30年,中国电力产业预计投资需求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主要用于电力设备投入,中国发电设备采购量将占到全球总采购量的32%。

  巨大的用电需求推动了电力行业投资的水涨船高。记者了解到,国投电力在建和拟建的电厂共6个、粤电力为9个、国电电力为10个、内蒙古华电为11个……毫无疑问,大规模兴建电厂将会使发电设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潮中,我国的电力设备生产能力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部分电力设备企业已出现无法按时交货的情况。据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虽然该公司能接到大量设备订单,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电力设备的主要铸造件都是在韩国进行生产。

  如此丰盛的电力设备盛宴让阿尔斯通(Alstom)、韩国斗山集团(Doosan)、ABB、西门子等跨国巨头热血沸腾,并迫不及待地向中国抛来橄榄枝,言称要把其市场重心转移到中国。

  专家透露,在去年之前,曾一度热衷抢摊中国发电设备市场的外企因不堪煤炭涨价导致发电成本飚升而纷纷中途“倒戈”。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煤价曾一度呈现回落迹象,这无疑将有效缓解电力企业的成本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外资进军国内电力设备市场的态势无疑将会加大本土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压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杨启明告诫企业:在未来的电力建设中,电网容量、电压等级将进一步提高,对高效、高参数、大容量、低排放(污染)发电设备的需求相应增加,技术含量随之加大。为此,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苦练内功,强身健体。

  据悉,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为国内电力设备企业制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以提高电力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研和生产、技术与产品、经济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为重点,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储备,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依托重点工程,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过程中,实现一批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加强电力装备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材料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使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尽快达到或接近世界同期产品先进水平。

  电力设备企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会专家认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重大技术装备而言,大量的配套设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是基础,集成创新是目的,而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是一种手段和方式。电力装备制造业要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为重点,但绝不能忽视原始创新。如今依靠引进技术来获取核心技术变得越来越艰难。只有具有了原始创新的能力,才能取得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有专家进一步分析说,目前,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研发力量分散,缺少真正能够紧盯世界先进技术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B、案例篇

  用“新”经营的“哈老大”

  作为“一五”时期成长起来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的装备制造业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积淀。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制造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以下简称哈电)就坐落在这里。

  在五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代哈电人用心血经营着中国“动力之乡”的企业品牌,并创造了多项第一。哈电也由此被习惯性地称为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哈老大”。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形势,“哈老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哈电董事长、党委书记宫晶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国内、国际市场,哈电站产品的成本优势都很明显,部分产品甚至可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但在自主研发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包括科研投入,还包括科研实力、人才储备、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

  对于跨国巨头在国内电力设备市场的“圈地运动”,宫晶堃表示,目前,国内竞争国际化、跨国公司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土企业惟有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宫晶堃介绍说,哈电从自主开发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到独立制造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三峡水轮发电机组;从2.5万千瓦火电机组到30万千瓦、60万千瓦空冷及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从65万千瓦秦山核电汽轮机到百万千瓦汽水分离器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是几代哈电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哈电始终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哈电在发电设备制造领域就完成科研课题173项,新产品开发27项,投入科研经费近15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哈电人积极探索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从最初的来料加工、来图制造,到联合设计、共同投标、合作生产直至今天独揽国际市场大型电力项目,哈电走出了一条由量变到质变的外向型经济成功之路。

  作为国家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坚持走高端产品路线是哈电矢志不渝的战略目标。为此,哈电与世界三大发电设备企业---美国EG&G、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发电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至今,哈电已与德国西门子、美国西屋、日本日立、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和挪威GE等12个国家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其产品销往加拿大、美国、巴基斯坦、日本、伊朗等24个国家。截至2005年年底,哈电累计实现创汇4.5亿美元。

                  C、战略篇

  国内电力设备厂商大力进军海外

  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刺激了电力投资的日益高涨,国内五大发电集团纷纷新建电站,以拓展市场空间,卖方市场由此出现,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三大主力厂商的设备订单都安排到了2007年。业内人士将此现象戏称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然而,与机遇并存,市场风险也不可避免地通过产业链条传递到发电设备行业。

  当国内需求趋向饱和的时候,向外寻找新的客户群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东南亚及中亚地区便成为我国企业的首选目标。

  近日,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印尼国营电力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承接印尼1000万千瓦燃煤电站的建设项目(据称,这一装机容量占到目前印尼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0%),建设期为36个月,总金额高达70亿美元。

  据了解,该项目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在国外承接的最大规模的电力项目,本次参与合作的东方锅炉、东方电机、上电股份都将成为直接受益者。

  事实上,中国企业早在2003年就开始涉足印尼电力市场,印尼南苏门达腊省的15万千瓦燃气电站和中爪哇省两台30万千瓦燃煤电站都是由我国企业承建的,且工程建设周期均创下了印尼电站建设的最快纪录。在这个项目之前,中国企业承建的电力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已接近180万千瓦。

  另据了解,东方电气集团一直致力于开拓国外市场,已经在电力建设前景看好的印度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该集团内部人士表示,为印度制造发电设备的利润其实并不高,进军印度市场的目标就是抢占市场份额。

  西电研制的被称为“世界第一罐”的800千伏双断口罐式高压交流断路器不仅是中国首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据悉,该产品能够适应中国输变电市场的需求,为国家75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设提供可靠的设备保障,也为研制百万伏特高压开关设备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西电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其“XD”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度与日俱增。

  “十五”期间,西电向国内市场提供了价值55亿元的变压器和100亿元的高压开关设备。其产品和技术已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功闯入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市场,累计出口创汇4亿美元。

  许继:“专利大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国家西电东送重大项目贵广Ⅱ直流输电工程招标中,许继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一举中标总价值657亿元的“控制保护设备”和“换流阀体设备”供货合同。作为国内首个以中方为主的国产化直流输电工程,该项目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以来对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垄断格局。

  许继是以电力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国有控股大型高科技企业。该集团科技部部长王定国介绍说,“十五”期间,许继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升级验证,形成并具备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PS-2000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摆脱了外商对直流输电核心技术的掌控。在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开发方面,许继申请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潮流反转保护方法等十多项核心发明专利。

  截至目前,许继累计申请了107项国家专利,已获授权的达57项,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006年9月26日)

发表评论:笔名 查看用户评论
查看用户评论 评】

推荐文章: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网站管理:商务部信息化司
技术支持: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ICPBEI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4093号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86-10-51651200-608   传真:86-10-65599340
邮箱:商务部信箱